「注意」像是一架探照燈,有其寬度、廣度、强度、集中度、及速度(柯永河,2014)。專注力是打開智力的大門,有其重要性。
西元2000年 ,人生教學路上第一位「疑似過動症」的孩子出現,但我那時候完全沒有心理學的背景,只是一位東海外文畢業極具熱枕、在美國學校帶領全美班的老師。他是一位可愛的小男生,名叫B,皮膚白皙、雙眼大又圓、身高在同年齡的孩子裡算是比較矮小的,會知道他有過動傾向是因為她的家長問我上課狀況,我說:「很好啊,他對團隊的表現非常在意,非常積極想要得分,同隊其他學生如果沒有得分會很生氣,哈哈,可能跟他同隊會有點壓力,不過積極為團隊是好的,這對學習也有加分,我很喜歡B捏(因為有這種孩子上課才會high,相較之下,我比較沒有辦法接受死氣沈沈的班級)。大致上就這樣,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問題。」;家長在聽完我說完之後,開始跟我說:「天啊老師,我讓你把他帶回家好了,我已經快要瘋了,我不是在開玩笑,他一天到晚都沒有辦法坐下來好好把事情做好,我每天都在聽學校老師在投訴他,我自己都已經在看心理醫生了,然後我也已經帶他去看醫生了,你怎麼會說他沒有問題啦?」,後來我沒有在問家長看醫生之後的結論是什麼,但之後我進入心理研究所,發現他極有可能就是ADHD(診斷需要不同環境的相關資料,我不知道他在學校以及家裡的真實情況,所以說他極度可能)。
後來我進入到學校開始教英文,發現環境不同,對於這類孩子的忍受度也有所不同,以前全美班一班就10個孩子,我當然知道B坐不住,所以我會讓他有機會可以起來活動,譬如做團體競賽,會故意第一個點他,他會在得分之後繞全場教室一圈,我也不會制止,但是規定他「繞場」完之後要「第一時間馬上」回去坐好!所以B在我的班上一直表現很不錯,他在班上也很有自信,因為時常得分,團隊也喜歡他。但試想看看,學校有可能讓B這樣嗎(我是可以啦,但是大部分的老師是不可能的!)?大部分的學校老師應該把這種小孩視為問題人物才是。我在學校教英文還有進度問題,發現班級如果有一位像B的同學,都會被其他同學「噓」,在後來,我變成學校的輔導老師,專門輔導這種孩子在班級上的困難,不管是學習或者人際,在後來的更後來,更多時候我們必須要輔導的,其實是這類孩子的班級導師,還有家長,因為發現他們正是這類孩子的重要他人,給予的直接與孩子習習相關,影響重大。
孩子沒有辦法專注,伴隨衝動、坐不住、組織能力不佳、情緒失控等問題,情況嚴重就會被學校老師建議家長要帶去醫院「鑑定」是否罹患兒童的神經發展疾患,因為專注力缺陷容易造成學校學習、人際關係與社會生活,有些甚至影響了個人自尊的發展,不得不慎。專注力是個人的智力大門,小至完成一份作業,大到追求個人成功生涯,都與專注力息息相關,想要打開智力大門,練習專注力是必修課程。雖然講師唸的是臨床心理,專職就是在學習如何「鑑定」,但本篇文章不針對臨床問題,如果家長需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符合ADHD的症狀,請自行參考(點我連結進入)衛福部相關網站:如何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。我們今天要來跟所有家長談怎麼在家訓練專注力,除了方法的教授以外,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,這對所有的孩子都很重要,當然,有ADHD更是需要特別訓練。總而言之,專注力的訓練,越早開始越好。
專注力分五大類型,可以留意家中孩子哪一種比較弱,通常家長最想增強的是「持續性注意力」。
專注力的五種類型分別是:1.集中性注意力 (Focused Attention) ;2. 持續性注意力(Sustained Attention) ;3. 選擇性注意力 (Selective Attention) ;4. 分散性注意力 (Divided Attention) ;5. 轉換性注意力 (Alternating Attention)(李佩璇,2023)
簡單來說,集中性注意力比較像是spotlight,聚光燈的作用就是專注在特定事物上,譬如老師在黑板上講課,有些小朋友顧著發呆,這樣就是集中性注意力不佳;持續性注意力是在某一事件或特定任務上可以持續的完成,日常生活的任務很多都是靠這項能力,譬如專心吃飯、專心寫作業等等;選擇性注意力是忽略其他干擾訊息的能力,有些小朋友很喜歡看電視,可以忽略旁邊大人在聊天;分散性注意力是多功能事務機的概念,可以同時進行多項任務,講師家的小朋友就是一邊刷牙一邊聊天(錯誤示範,醜一);轉換性注意力則是可以在兩者之間自由轉換的能力,譬如老師說抄聯絡簿,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寫聯絡簿與看黑板能力的轉換上。
關於分類與訓練的「大方向概念」,大家也可以參考親子天下的相關文章,講得還蠻粗淺易懂的:專注力能訓練嗎?五個訓練專注力的練習。
想要提升孩子的「持續性注意力」,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?應該做些什麼呢?
第一,先測量基準線
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,在訓練之前必須要先知道自家孩子的「基準」到底在哪裡?測量專注力持續的時間很簡單,只要找一項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讓孩子執行,家長在旁關注時間,等到孩子「自動放棄」該任務,譬如喜歡玩拼圖的孩子給他一副拼圖,測量他花了多少時間以後就不玩了,或者喜歡畫畫的孩子給他一張圖畫紙,測量他花了多久時間完成或沒有完成跑去做其他事情,如果家長對測量的時間有質疑,可以多測量幾次取平均值(通常應該是差不多才是),就是孩子的基準線。
第二,讓孩子了解什麼叫作「專心」
家長可以藉由影片、卡通或者繪本來告訴孩子專心是什麼,又為什麼專心很重要(例:繪本「Grace 說專心」、「不要想東想西,專心聽」),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書本當中的主角遭遇到哪些問題,或者請小朋友分享他周邊有沒有不專心的同學?他怎麼了?最後再請家長提出孩子的問題(媽媽記得你上次說要洗澡啊,結果後來玩肥皂,玩到水都冷掉了,後來發生了什麼事你還記得嗎?對,你感冒了,沒有辦法去公園玩!);這個階段為了是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「不專心」會造成「不好的後果」,藉機強調「專心」的重要性,為什麼這個很重要?因為一個人要改變,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到底在哪邊,引起動機,才能持久。
第三,開始一系列「競賽式」的任務
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,最好能夠激發孩子的「腎上腺素」,「競賽」是最好的方式。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孩子,那就替他/她計時,測量速度。遊戲可以非常多變,最簡單的方式是拿一個圖畫給孩子看,計時10秒,蓋起來然後請孩子搶答剛剛看的圖畫裡面有什麼?如果對於競賽不喜歡的孩子(不喜歡有壓力,或者對自己比較沒自信/不喜歡「輸」的感覺)也可以跟孩子說故事,說完之後再請孩子回想剛剛故事當中有的主角/動物有哪一些?他們發生了哪些事?裡面圖畫他看到了什麼?
較為動態的也可以準備彈珠,家長在桌子的一邊滾彈珠,請小朋友拿免洗杯接住,家長可以變換速度與軌道,孩子必須要目不轉睛才能接得到。或者再做些變化,同時充氣兩個較大的氣球,請小孩子拍打在空中,同時不讓兩個氣球落地(這不僅是持續力也訓練轉換性專注力)。但如果家長實在是太忙了,那就給予孩子拼圖吧,如果對拼圖興趣缺缺的孩子,可以設定時間內完成以得標,換取獎品或記點!
家長如果比較有時間可以準備文件,可以準備一張白紙上打滿了密密麻麻的數字,每天要孩子聽家長指定的數字,並且把它們找出來,並圈起來(請注意如果學齡前的孩子不適合太密密麻麻的,也可以採漸進式訓練逐漸增多數字)。文件可以都是同一張,但是每次指定要的數字不同,這訓練到孩子的專注力以及觀察力。
如果有一群孩子,也可以玩「記憶大考驗」(講師在課堂上有在訓練),一個轉盤上有非常多種的物品,翻開卡片必須要找出指定的三個項目,因為要加強訓練專注力,所以講師有計時,限時之內必須完成任務,該遊戲卡片也可以做其他的應用,譬如玩「心臟病」的遊戲,孩子必須要非常專注才有辦法不會犯錯。
第四,善用手機app
講師家的孩子對於手機很好奇,老是喜歡要求要看影片,甚至玩遊戲,其實以目前的世代,3C已經是不可避免的(到國小高年級、國中很多導師都會要求孩子以電腦完成作業),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兒童,最好還是盡量不要太依賴3C產品,若是真要看手機或者電腦,除了限制使用時間,還有更重要的是幫孩子篩選內容,如果真要建議,訓練專注力可以玩「大家來找碴」的遊戲,譬如尋找差異、找不同等遊戲,比對兩張圖片找出不一樣的地方,是可以給孩子玩的。
第五,照護孩子所需(專注力的)「神經調節劑」
依照生物學角度來看,注意力取決於大腦神經元的處理過程,換句話說,注意力缺陷是神經系統疾病的標誌,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被診斷為ADHD,醫院會開給孩子的藥無非是中樞神經興奮(Methylphenidate, MPH),例如利他能(Ritalin)與專思達(Concerta)以及非中樞神經興奮劑(Atomoxetine, ATX),例如思鋭(Strattera),至於要不要服藥,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,可以再寫另外一章節,藥物這個部分是存在爭議的,有些文獻甚至直接指出普遍是「過度處方」了(李執中譯,2020)。因為我個人傾向非真需要否則不輕易嘗試,因為普遍都有它的副作用,比較想要來跟大家講一下還有什麼是家長不靠藥物可以做的?
注意力與認知環環相扣,與高階認知功能最密切相關的神經調節劑是乙醯膽鹼 (ACh)、多巴胺 (DA)、去甲腎上腺素 (NA) 和血清素 (5-HT)(Thiele &Bellgrove, 2018),想要孩子有好的專注力,必須要確保孩子們不缺乏這些神經調節劑。在講健腦食品之前,讓我先來問一下:
你家的孩子,一個星期吃幾次魚?吃哪種魚?喜歡吃蔬菜嗎?孩子挑食嗎?喜歡吃糖果嗎?糖有吃很多嗎?吃巧克力嗎?最喜歡吃的水果是什麼?
乙醯膽鹼相關食物 :蛋黃、肝臟、鯡魚、大豆、油花菜籽或葵花籽、鯖魚、堅果類、花椰菜和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、蘑菇、藜麥(張淑芬,2019)
血清素相關食物:雞肉、牛肉、菠菜、巧克力、五榖雜糧、蛋、海藻、鮪魚
多巴胺相關食物:香蕉、蘋果、鮭魚、杏仁、雞蛋、酪梨、杏仁、西瓜、南瓜籽、黑巧克力、豆腐(韋恩,2024)
去甲腎上腺素相關食物:麥片、黃豆、芭樂、菠菜、黑芝麻、小麥胚芽
以上是注意力需要的健腦好食品,但下列事項需要注意,巧克力請不要讓讓孩子吃,以免產生「過動症頭」,如果你帶孩子因ADHD去看醫生,這是醫生一定會交代的事:「請不要吃巧克力、不要吃糖」(事實上講師的孩子因為氣喘去看醫生,醫生也交代他不可以吃糖果,拍謝歪樓了)。
雖說大腦也是需要「糖/醣」才能好好運作,但是我們台灣不要說每天在吃的白米,光吃水果的「糖/醣」就夠了,「糖果」在我個人的認知當中像是「小孩的列管物」(在我家這可是偶爾才能吃一點的東西),過多或者甚至上癮了就是在危害小孩的大腦(真的不是在開玩笑的)。
綜合上述食品,大家會發現深海魚(鮭魚、鯖魚等)跟雞蛋、大豆、深色蔬菜(尤其是花椰菜與菠菜)、堅果類、五穀類一直重複出現,水果是香蕉、芭樂、蘋果、酪梨、西瓜為主;飲食習慣與家庭教養有直接關係,每個家庭都不一樣,但若想要增強孩子的注意力,一定要做到時常補充上面的食品,一個星期七天,如果魚每個星期只吃一次,這樣夠嗎?每天早上都讓孩子吃麵包是個好選項嗎?大家可以想一下怎麼調配,總好過吃藥啊!其實不管是不是想增進注意力,上面這些「健腦食物」,對於每個發育中的孩子都夭壽骨的重要,看到這邊我想有些家長已經明白為什麼我會建議孩子要吃魚油了(註:研究ADHD的文獻一直對「吃魚油」在「有用」與「沒用」正反兩面看法中一直沒有辦法下定論,如果家長也有質疑所找的魚油優劣的問題,那就給孩子吃魚吧!)。
第六,請帶領孩子養成靜坐的習慣
講師在課堂上很堅持每次上課一定要用10分鐘帶領小朋友靜坐,是因為靜坐已經經由科學證明可以改變大腦(請參閱靜坐改變大腦),好處良多,尤其是對於注意力不足以及會發呆的小朋友,應該要多加練習,面對容易發呆的小朋友,請在靜坐的時候數自己的呼吸,或者在吃飯的時候數咀嚼的次數,達20次才能吞嚥,這麼做的用意是要訓練「意識的臨在」,要提醒孩子「心」要與「意識」同在,靜坐對於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也是挑戰,因為如果旁邊有聲響,很容易受到干擾,一開始訓練孩子如果坐不住,可以請孩子數自己的呼吸(一吸二呼,三吸四吐),以漸進的方式進行,剛開始數到30,然後50,一直累進。講師家習慣是在睡前靜坐,但其實練習時間不限,靜坐不只可以增進注意力,也可以促進孩子的情緒平穩。
第七,才藝訓練
最後,才藝訓練也可以協助孩子增進注意力,譬如音樂、書法、圍棋、畫畫等等,但是(在英文後面但是永遠是重點),但是孩子可能因為專注力不足而坐不住,或者因為沒興趣而不練習,搞到最後家長可能會覺得自己花了大把鈔票,孩子居然不練而發飆,這邊要跟大家提醒,送孩子去學這些才藝是要幫忙孩子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,所以家長對於「成果的期待」可能最好加以調整,不要到最後對孩子跟家長自己都是傷害,這樣就沒有意義了!
第八,孩子的情緒管理以及外在環境安排
在智力訓練上,注意力的訓練雖然隸屬於工作記憶的能力(在學校學習大多依賴這項能力,考試也是),但其實注意力的養成千萬不能忘記有些「事前準備」,一個是孩子穩定的情緒,另外一個是環境的安排。大腦在「情緒」與「新知」之間,永遠都是「優先處理情緒」的,所以一個孩子如果有情緒,不管是什麼情緒,都會影響注意力。換句話說,孩子的情緒管理是想要增進注意力前的關鍵課程,情緒較易不穩的孩子一定要先學習控制並穩定情緒才行;另外在環境的安排上,因為有些孩子的注意力不足是因為被環境其他物品吸引或事件干擾,所以孩子的書桌最好能「整理乾淨」,不要擺放太多物品,書桌不要面對門,分段完成作業,每次15分鐘(請參考每個孩子的基準線衡量結果設定),分兩、三段完成所有作業,再循序漸進拉長任務時間等等。
法國的生物學家喬治庫維曾說過:「天才就是不斷的注意」,但注意孩子的注意力,起先於家長。讓我們一起加油,為孩子的大腦注入所需要的營養,容忍孩子進步的慢速與不受控制,更知道怎麼訓練孩子增強注意力,讓他能在學習與人生路上,收穫滿滿。-楊馨華
Reference:
1.Thiele, A., & Bellgrove, M. A. (2018). Neuromodulation of attention. Neuron, 97(4), 769-785.
2.李佩璇(2023)。孩子做事慢吞吞,是專注力不足嗎?認識這些注意力種類。親子天下2024年4月8日,取自https://reading.cw.com.tw/trend-article/298
3.李執中 譯(2020)。犯罪心理學。台北市: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4.柯永河 (2014),臨床心理學—心理診斷,臺北市:文笙書局。
5.韋恩(2024),10大多巴胺食物,「快樂賀爾蒙」多巴胺如何讓人感覺良好?韋恩的食農生活,2024年4月10日,引自https://www.agrifood.life/archives/7148
6.張淑芬(2019),吃素別忘記補「膽鹼」,預防腦退化。康健雜誌,2024年4月9日,引自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801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