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養孩子閱讀力的具體做法。How to develop your child’s reading skills

再深入探究,語言,只是一個工具,其實更重要的是閱讀力。

以前在學校教英文的時候,很多孩子都曾告訴我(不管是無奈的還是認同的)說:「我爸媽說英文是最重要的科目,英文一定要學好。」年輕的時候覺得實在太幸運了,因為一堆家長都很有sense,這樣英文教學容易多了,但是,隨著我發展第二專長(心理學)以後發現,我咧,事情不是這樣。英文是幫我開啟世界的一把鑰匙,一如我可以順利打敗大學念了四年心理系的學生擠進心理學研究所,靠的正是英文,因為考題是唸英文的心理學文章再寫心得,但是再深入探究,語言,只是一個工具,其實更重要的是閱讀力。

富人李家誠說:「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。」;十年前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,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我們台灣家長相信唸書可以改變命運,萬般皆下品,只有讀書高的風氣,那瞬間我懂了為什麼大家都有點扭曲的這麼注重成績。但扯開表面成績往內看,其實裡面的核心能力,是閱讀力,是「自動自發的閱讀能力」(講師自己的數學成績爛到可以,公式全都背,但是搞不懂題目,其實也是在閱讀力有問題,是的你沒有看錯,數學也是要看閱讀力)。

很多家長來做輔導諮商,說自己的孩子成績太差,國小還好高壓勉強可以控制,但是到國中以後全然無法控制不聽勸,成績一落千丈,要怎麼辦?當然輔導這類家長有既定程序以及他們必須看到的問題,但我通常第一時間會了解的是該孩子在幼稚園時期的生活型態,喜歡做些什麼不喜歡什麼?有特別喜歡玩的玩具嗎?然後再來就會切入重點:孩子有沒有閱讀習慣呢?爸媽呢?爸媽看書嗎?會跟孩子一起讀書嗎?會陪讀嗎?幾歲開始讀的呢?有引導嗎?有持續嗎?引導用什麼方法呢?持續多久呢?(然後家長就會開始說:「哎唷賺錢都來不及了哪裡有時間還陪讀啊?」、「拜託啊我們那個年代,爸媽哪有陪讀啊?所以我還要陪讀唷?都嘛送安親班啊?」)

一點都沒有誇張,就是會問很多的問題,主要在協助講師快速地瞭解孩子的狀況提出建議。

但想了解孩子對讀書沒興趣、成績一落千丈?為什麼會需要問到幼稚園生活型態?

因為從行為遺傳學的觀點(行為遺傳學主要是研究基因與環境因子對於行為之影響程度)來看,由遺傳基因形成所有基因組成稱為基因型,無法經由行為觀察得到;而可以被觀察得到的行為特質稱為表現型;例如一個人可能與生俱有高度智商(基因型),但必須藉由教養與教育才可以發揮(表現型);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結果,它會經由時間而改變;Turkheimer與同事(2003)研究基因與環境如何影響孩子的智商,發現智商是具有高度遺傳性,但也深深受到環境影響,他們針對319對雙胞胎做實驗,發現在低社經地位的家庭中,兒童智商的變異量有60%可以歸因於環境,但在高社經地位的家庭中,智商的變異量卻多來自於基因而非環境,這個研究結果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:身處貧困的環境可能對智商會產生有害的結果,但在富裕環境未必能幫助提高智商Kring, Davison, Neale & Johnson, 2007)。

也就是今天一位國中生,弄到最後不喜歡唸書,依照遺傳行為學的觀點來看,有它一路走來的痕跡可循。讓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,話說雖然只有少部分天生下來就喜歡看書的孩子(基因型),但絕大多數的孩子一開始都對書本是有好奇的,可是為什麼之後發展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?其實是因為我們家長沒有給予適當「環境」、沒有給予適當的教養以及教育。一言以蔽之,閱讀,是需要訓練的,而且最好訓練孩子閱讀能力是在3-6歲(分階段性訓練重點),3-6歲是奠定個人終身教育的基礎關鍵時期(Wildova, & Kropáčková, 2015),只是很多家長並不注意,或者一忙就過去,發現孩子已經國中了!孩子自己拼音、可讀注音大約會在5-6歲左右,有的孩子較快有些較慢。到國小一、二年級就會發現有些孩子喜歡唸書,大致可以面對學校課業較為自動自發,而有些開始排斥,一路只會越來越明顯。今天要來跟家長分享幾個講師覺得重要且可行的方式,讓我們一起在3-6歲重要時期提升孩子的閱讀力吧!

 

1.書也是玩具

許多家長在2歲的時候買「布書」給孩子玩,然後就沒有後續了!但其實雖然孩子在學注音之前看不懂字,還是有些書籍可以使用的(不是只有買繪本),而且孩子把它們當成是「玩具」,譬如走迷宮的、大家來找碴(哪裡不一樣),或者是專注力訓練的書籍等等,這些書本是在學注音之前可以利用的,孩子可以自己「跟書本玩」,這是最好讓孩子跟「書本」熟的方式之一。

2.將圖書館當成公園,帶孩子去玩耍(不要管孩子讀的是什麼書就算借漫畫書也沒關係)

講師的做法一開始帶去的圖書館旁邊有公園(譬如台中的黎新公園),讓孩子一次玩兩種(靜態與動態),一開始孩子進去圖書館之前我會把規則先講好,譬如進圖書館不可以大聲講話,不然會被趕出來,而且裡面所有的小朋友都在看書,這樣會吵到別人,然後我會先約法三章,如果你們太大聲,媽媽會帶你們出來以後你們就不要想要進去,裡面有很多很有趣的書,有的有很漂亮的畫,你們可以自己去翻去看。

孩子們會像劉姥姥進大觀園,一直去翻書,然後會拿來給家長看,家長的工作就是表示「哇,你怎麼找到這麼有趣的書」、「哇,這本書很棒呢!」,孩子就會被增強。對於已經學拼音的小朋友會開始自己「念故事書」,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念什麼書、要念多少,不用干涉,包括自己要借什麼書,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決定。這個階段家長不能給予太多意見,譬如說「哎啊為什麼要借漫畫啊?」、「這文字太少了換一本啊」,家長有這些表現都不適宜。

3.從3歲開始講睡前故事或閱讀故事,最好有固定時間

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,講師會在睡前(其實也可以找其他時間)講故事,沒有辦法每天也至少一個禮拜找一天,有時候在生活當中有些事情想要教導的(譬如我們家姊姊做事很愛「拖沙」),講師就會以「口語」(沒有繪本)的方式在睡前講「時間管理很重要」的故事(完全自己發揮),又因為顧及到不能太晚睡,所以一個故事可能分兩到三天,一天只有五分鐘的方式講完,再利用一天(5-10分)去跟他們討論這個故事裡面的主角與啟示等等。

4.利用兄弟姐妹情

講師家中有兩個孩子,一個已經可以自己拼讀音,可以自己唸故事書,這時候就要好好利用兄弟姐妹,讓姊姊/哥哥讀書給弟弟/妹妹聽,一方面可以訓練姊姊/哥哥的口語能力,一方面家長可以趁機偷懶(哈哈)。

5.先從每天10分鐘開始

現在的家長有時候忙到分身乏術,這時候就可以運用許多的媒體,像是podcast,有些家長會在吃早餐的時候放給孩子,有些會利用睡前,別小看一天10分鐘,一個禮拜就有70分鐘,一個月280分鐘,一年3360分鐘,日積月累的差異很可怕的。

6.講故事給爸媽聽(可換獎品或者得到獎勵)

講師有時候會想要聽故事,而不是只有我講給孩子聽,這時候可以訓練孩子組織與表達能力,不管孩子講得好或者不好,都給予肯定與鼓勵,孩子接收到正向回饋,下次再閱讀故事的時候會更有警覺性,會思考如果要講給別人聽的時候要怎麼敘述(這同時也是注意力的訓練),講師會規定講故事給家長聽的孩子可以得到獎勵。

7.建議組任務小組(可訓練觀察力與注意力)

當孩子可以自己讀書了,這時候講師會分組進行任務,譬如一個孩子注意總共有哪些主角(人)?一個孩子注意這裡面的主角做了什麼事情(動作)?一個孩子注意故事在哪裡開始的(地點)之類的,如果小組只有兩人就可以一個人有兩個任務;這些訓練對學校考試非常有幫助,孩子習慣以後會自動內化,在唸書的時候也會對這些內容較為注意(因為這些通常都是考題),一個小組討論時間不用太長,一次20分鐘即可。

我知道各位家長都非常繁忙,我跟許多家長一樣,很多時候再帶孩子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,但因為我讀的是這個專業,也深深知道家長給予孩子的,對於孩子有多深遠的影響,這也是為了什麼我會這麼堅持要自己開班授課,有些東西不是丟給安親班就可以解決的,智商受低社經地位影響但高社經地位也不代表就能提升,要提高個體智商,跟我們家長知不知道如何提升有沒有正確觀念、有沒有執行力有非常大的關係,意思就是不管社經地位好或者不好,我們都必須知道如何才能提升孩子的智商、並且執行它!閱讀力的培養即是重要之一。家長們,我們一起加油吧!

 

Reference

1.Kring, A. M., Davison, G. C., Neale, J. M., & Johnson, S. L. (2007). Abnormal psychology. New York: Wiley.

2.Wildova, R., & Kropáčková, J. (2015). Early childhood pre-reading literacy development. Procedia-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91, 878-883.

Share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Your Bag
Shop cart Your Bag is Emp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