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懼,是情緒當中重要的保護機制,但也很難破除
恐懼是一種高度適應性的情緒,幫助我們快速辨識威脅並採取行動以保護自身。
但是一體兩面的是,「恐懼割裂了心靈,使人無法完全體驗當下的生命。」
——克里希那穆提(Jiddu Krishnamurti)
昨天在英文全腦開發班上情緒管理的時候,講到「恐懼」這個情緒,問班上的孩子認為什麼東西是最可怕的?班上的孩子七嘴八舌的說「鬼」,另一個馬上接著說「吸血鬼」,然後緊接著我耳邊傳來全班嘰嘰喳喳講個不停,已經被聲音給淹沒了。
「停!」我大聲喊。全班頓時鴉雀無聲。
「你們講的都還不夠可怕!」我慢慢地說,而且瞇起了眼睛。
我看到幾個小朋友睜大了雙眼,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。
「老師你….」我聽到小朋友躡手躡腳地叫我,聲音裡傳來了氣若游絲的害怕。
「你們說的都還不夠可怕,我今天要來跟大家講最最最最最可怕的事,我希望你們終其一生,都好好記得老師說的這件最可怕的事….」
這時候已經有同學開始摀起耳朵,有些小朋友開始歪過頭、抗拒的斜眼看著我。
「這世界上最最最可怕的東西,就是...就是...『自己的想法!』。」
然後我看到小朋友原地愣住,嘴巴忘記合起,眼睛睜睜一直看著我,有些孩子表現還是歪著頭,但是看起來不解的樣子。
「老師...你在說什麼?」
我想這對幼稚園大班與小學低年級的同學是有一點太難理解。
「聽不懂啊?來,老師舉個例子給你們聽你們就知道老師想說的到底是什麼了。從前從前,有一個小朋友要進一間看起來有點老舊的屋子,進屋子之前有個大人告誡小朋友說:『孩子,這間房子很恐怖唷!裡面有很多可怕的東西(這個大人用表情強調了有多恐怖!)』
第一個小朋友心裡想著:「哼,什麼東西啊?我才不相信,我就是要進去看看!」
第二個小朋友心裡懷疑,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,手放在門把上非常慢的、非常輕的打開,正巧門上有東西掉下來,他嚇的不停尖叫,趕快跑走。
第三個小朋友相信大人說的,一直不斷的在想裡面可能有鬼,搞不好還是吸血鬼,一直讓畫面充斥整個腦海,連進去都沒有進去,站在門前面嚎啕大哭了起來。」這樣懂了嗎?
有的孩子懂了,有的還不是很懂。
「老師再舉一個例子,有一天一個小朋友很難過跑回家跟媽媽說他的好朋友不理他了,媽媽問他怎麼了?」
第一個小朋友說:「我不知道他怎麼了,但是就是不理我了,我問他他都不回答我。」
第二個小朋友說:「一定是我上次不借他那隻很貴的自動鉛筆,所以他不理我了。」
第三個小朋友說:「他一定是跟我討厭的那個人當朋友,所以他不理我了!」
第四個小朋友說:「我知道是我們班其他的小朋友叫他不要理我的!一定是這樣!」
(老師舉了七個,其他省略)講完以後我靜默不語。
「老師老師,然後捏?」
我緩緩的說「然後那個媽媽,請小朋友隔天去問那個好朋友怎麼了,為什麼不理他?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,他的好朋友去拔牙,牙痛到沒有辦法講話。」
全班哄然大笑。
「小朋友,其實這個世界上,最恐怖的,永遠都是自己的想法,
在日後你會遇到很多問題、很多困難,
不要忘記要檢查自己的想法,
很多時候最可怕的其實是自己的想法(這是後設認知的能力)!」
「自己的想法」永遠是最恐怖的事,而「後設認知」是學校沒教卻可以破除負面情緒最重要的能力
在治療室遇到許多人,都抱著不同型態、不同方向、不同的困難,但都發現有一樣的問題:「沒有檢查自己的想法,任由這些想法無限蔓延。」
一個經歷背叛的人指責對方外遇,指責得相當有道理,沒有認真思考自己是不是給不起對方真正想要的,或者根本是兩個人壓根不適合。
一個在愛情當中不斷付出的人,苦苦的埋怨對方不懂的感恩,埋怨裡有很多、很多自己的不值得,但完全沒有意識到「自己的付出想要討愛」這件事。
一個在親情當中不斷被索取、被要求要孝順的人,任憑自己被榨乾,沒有怨言,但沒有發現「自己被擺在家人後面」、「沒有先愛自己」是更可怕的一件事。
可以舉的例子實在太多了,但其實真正可怕的事情是,我們的學校系統,完全沒有在教這件事,才會讓我在放眼望去,在教室中、在治療室中,當我遇到一位高中生為了班級裡的「小圈圈」人際,陷入痛苦無法自拔,無法面對高三自己重要的人生抉擇口,問我要怎麼辦的時候;當我遇到一個傾盡自己所能對家庭付出,卻得不到父母的認可,把他們的偏愛或財產給其他手足,把頭埋進手裡痛哭失聲的時候;當我遇到一位被愛人背叛,問我對方怎麼會忘記他們的當初,「嘴巴說愛我怎麼還可以牽別人的手,怎麼能忘記當初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我做的那些...」,問我為什麼把自己搞成這樣了?
那些時候,我多麽希望他們從小就被教導「後設認知」的能力,被教導要小心自己的想法。因為想法,會帶你去那個地方、那個世界。而這些,在腦神經科學裡,是一個迴圈,那些情緒管理不佳者,就是在這個迴圈裡,無限輪迴。
情緒迴圈
情緒在腦神經科學中的迴圈模型,通常被稱為「情緒-大腦迴路」,描述了情緒如何通過多個腦區的交互形成、調節和表達。這種迴路觀點認為,情緒並非由單一腦區或機制控制,而是通過多層次的動態網絡進行整合。以下是一些相關的概念及支持文獻:
情緒迴圈的基本原理
- 大腦情緒中樞:情緒與邊緣系統密切相關,尤其是杏仁核(amygdala)和前額葉皮層(prefrontal cortex)。杏仁核負責情緒的快速反應,而前額葉皮層負責高階調控。
- 回饋機制:情緒的產生和調節是一個回饋過程,感官輸入經由丘腦傳遞至杏仁核形成初步的情緒反應,再由前額葉皮層進行解釋和再評估。
- 神經網絡互動:情緒表現涉及多個腦區,包括海馬體(hippocampus)負責記憶與情緒的聯結,和扣帶回(cingulate gyrus)參與情緒調節。
- 迴圈動態:這些腦區之間的連結構成了動態的神經迴路,影響個體的情緒感知、反應和適應。
你有小孩嗎?可以跟我一起訓練孩子的「情緒迴圈」與「後設認知」的能力嗎?
可以請家長們跟我一起嗎?這也是為什麼在看完所有年齡層的個案以後,我選擇投身在「早療領域」,當我花非常、非常多的力氣在「修正」(這是我自己的解讀)治療室裡的大人的那些時候,我多麽希望他們在小時候都有過相關的訓練、養成良好的「情緒迴圈」,因為我深切走過克服憂鬱的困難,所以知道它的代價,知道轉變的不容易。
下次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,等他情緒過去後,
請牽著他的手,
「來,我們來一起看看你的想法,你剛剛...(事件),
你那時候認為是...(想法),
可是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的可能?」
這是心理韌性當中相當重要的「彈性」,很多非常好勝的孩子,都是沒有這種「彈性」,更多「憤怒」的孩子也是,還有「憂鬱」,其實,所有的情緒都是。如果我們從小開始訓練,孩子日漸長大,會具備對情緒有更多的「可能」,就不會讓情緒第一時間爆炸,雖然說前額葉到25歲才會成熟(是的請不要懷疑),但是我們提早訓練,最大受益者將會是孩子本身。
我們給孩子的,會影響他一輩子,讓我們一起加油吧!
參考文獻
- LeDoux, J. E. (2000). Emotion circuits in the brain.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, 23(1), 155–184. https://doi.org/10.1146/annurev.neuro.23.1.155
- Pessoa, L. (2017). A network model of the emotional brain.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, 21(5), 357–371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tics.2017.03.002
- Barrett, L. F. (2017). The theory of constructed emotion: An active inference account of interoception and categorization.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, 12(1), 1–23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scan/nsw154
- Rolls, E. T. (2019). The brain, emotion, and depression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 ISBN: 97801987848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