擁有後設認知=擁有競爭力
「後設認知」是高階的認知能力,由心理學家傅來福(J.H. Flavell)在1967年提出,一言以蔽之就是「思考如何思考」。簡單來說,「思考」是一種「認知」,「思考自己如何思考」的歷程是後設認知。
「後設認知」可以做什麼?為什麼「後設認知」天殺的重要?
一位讀書讀得好的小朋友,後設認知能力通常不怎麼差,有後設認知的小朋友一定懂的分析、懂的統整、懂的區辨。如果用比較快速、具體的一句話描述,應當是一個人懂得「鳥瞰」的能力。在求學階段「後設認知」可以協助學業成就,學生擁有後設認知的能力,等於有一雙「自我檢視」的電眼。
但各位家長你們知道嗎?在人的一生當中,「後設認知」在追求成功、挫折容忍力、幸福感等議題當中,佔有相當、相當關鍵性的地位!
我在念第二個研究所的一位同學,罹患憂鬱症,問我當年(20年前)憂鬱是怎麼自我治療、怎麼擺脫憂鬱的?我的答案是:開啟你的「後設認知」吧!我們在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、很多的不順遂,後設認知可以協助讓我們飛比問題更高一個高度,看到不同的視野,去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在現在的局面裡面、為什麼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會這樣想?又要怎樣才可以脫困?
簡單來說,「後設認知」是「看自己如何思考」、「分析自己如何分析」的高階能力。
我在輔導室與治療室裡其實花很多的時間在教導的,其實都是「後設認知」的能力,而我相信在歐美許多企業家走進諮商室,其實也是想要提升「後設認知」的能力,可以協助企業走向更好的發展方向。曾經輔導過一位慣性被男友家暴的女性,換了三任男朋友都沒有意識,協助他開啟「後設認知」之後才曉得其實真的問題在自己身上,改變自己之後才免於「暴力男友磁鐵」的命運!
但要教導3-6歲的孩子「後設認知」?有可能嗎?
孩子的行為決大部分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受基因決定了,發展心理學家稱之為「天生氣質」(temperament),遺傳差異讓孩子從一落地就影響他們如何回應這個世界,同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孩子身上,會產生不同的反應,而教養,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通力合作。具有不同遺傳基因傾向的孩子會經由週遭人身上引發不同的反應,這會進一步形塑孩子的發展(Danielle, 2021)。教導3-6歲的孩子,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藉由繪本。
我家兒子天生氣質比較偏情緒性,且看待事情傾於負向,遇到問題(不管什麼問題都一樣)第一個時間就是大哭(這類型的孩子一定要學的是「問題解決」),0-3歲的時候他的外婆(就是我的阿母)一直很怕警察會來家裡關切(這不是誇飾法),因為我家兒子一哭很像是被虐待的很慘的那種哭法,整個撕心裂肺的鬼哭狼嚎,我的阿母深怕有人以為我家兒子被家暴,時常冒冷汗。
那天我家兒女去圖書館,選了一本很棒的繪本「他們都看見了一隻貓」,說要借回家,然後要我讀給他們聽。這本書其實字不多,大致上在介紹大夥都遇到了一隻貓,從一開始小朋友、狐狸、金魚、小鳥等等到最後,一下子就唸完了。唸完之後我看小朋友也覺得很有趣,但完全沒發現重點,於是乎我就問:「咦,這是同一隻貓嗎?」,小朋友都異口同聲的說:「是啊!」。
「不是的吧?你們確定嗎?」
小朋友開始找證據去證明他是同一隻貓,譬如說毛的顏色都一樣啊什麼的。
「可是為什麼有時候這隻貓看起來很小、有時候很大、有時候很溫柔有時候又很兇?」小朋友聽得一愣一愣的,我開始翻圖給他們看。
「你們看這裡,這隻貓好兇唷!但是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沒有啊?還有這張圖好小!但是這張圖貓又很大?這張圖只有看到眼睛好可怕!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
小朋友全然不知道,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會這樣?
「你們認真看一下這是誰看到的貓啊(停頓5秒)?這是金魚看到的。」
「媽媽我知道,因為他在玻璃缸裡面,那個(貓)會被放大,所以看到會變成這樣唷!」
「對了,沒錯!哇賽,女兒你好棒啊!就是這樣,你們認真看,每個不同的動物看到的貓都不一樣!你看這張是小鳥看的,小鳥飛在天上,所以看到的是貓的背部,而且他從上往下看,所以看到的是比較小的貓。但是你看這張,這張是小老鼠,對小老鼠來說,貓很大隻,而且可能會吃了他,所以看起來好可怕。」
「對捏!所以這個蜜蜂喜歡花,不同的花所以好多顏色很漂亮?」我家兒子接著說。
「是的喔!」
「你們把貓想成問題也一樣唷!你是什麼動物來看問題呢?如果你是蜜蜂,看到問題覺得問題好多顏色好漂亮,穿梭在問題當中?你是狐狸覺得哇噻,這個問題好棒,因為你會想要挑戰問題,把問題(貓)吃掉,解決它!但如果你是老鼠,哇噻,你覺得問題好可怕,你會被問題吃掉捏?你們是哪一種動物啊?」
(隔日早上)媽媽準備早餐時間(今日是洋蔥炒蛋與奶酥麵包)
我家女兒沒有問題,我家兒子比較晚起床,來到餐桌前看到姊姊在吃奶酥麵包第一句話就是:「我不要吃這個圓圓的,我要吃媽媽昨天買的另外一種長長的那個(只能說我家兒子真的是個吃貨,永遠都知道什麼比較好吃)。」
媽媽愣住:「你是說椰子的嗎?那個是媽媽喜歡吃的,而且,昨天晚上爸爸跟媽媽一起吃掉了捏?」
我家兒子「又要」開始哭了(扁嘴、閉眼、準備揉眼睛)….
姊姊:「這個也很好吃啊!」
我家兒子:「我不要!我要吃長長的那個啦(啜泣,準備大哭中)…」
媽媽開始啟動情緒教育的SOP….先同理孩子的情緒,接納孩子。
媽媽:「媽媽知道你想吃的東西吃不到很難過,所以想哭是嗎?哭是可以的唷,但是『只有哭』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,還記得嗎?媽媽時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?」
姊姊:「要解決問題,不是被問題解決。」
媽媽:「對了!那你現在遇到問題了,問題就是你想吃的麵包沒有了,就像昨天媽媽講的那個故事,所有的人都遇到一隻貓,那隻貓是問題,那你現在是什麼動物?媽媽怎麼覺得你比較像是金魚啊?因為你看這問題看得好大,你好像沒有辦法解決?」
我家兒子還在啜泣、揉眼睛,但是情緒比較緩和一點。
媽媽繼續說:「那你為什麼不當其他的動物啊?像是狐狸啊!他就對問題很有興趣,很想挑戰,死命追著貓跑、死命追著問題,想要把貓吃掉、想要把問題吃掉!你為什麼沒有去想說要怎麼解決問題?想一下你現在不能吃很難過,但有沒有想過跟媽媽要求要再買一個給你啊?或者是要跟媽媽講:『我真的很想吃,那我可不可以要兩個,因為我好可憐想吃的吃不到,如果我不哭的話媽媽可以讓我再挑一個其他口味的嗎?』,這樣你不只吃到長長的那種口味,哇賽你還賺到另一個捏!看起來好像沒得吃,但最後一次可以吃兩個?這樣不是很好嗎?」
姊姊:「咦,對捏!」(我可以看到姊姊在媽媽講到要求兩種口味的時候眼睛亮了一下!)
講到這邊的時候,我的兒子已經停止啜泣。
媽媽:「孩子,問題可以很大,也可以很小,看你想要當哪一種動物,怎麼看待它,知道了嗎?你有發現自己是一隻老鼠嗎?(這是後設認知)不要永遠當一隻老鼠,不要永遠都覺得問題好可怕?你也可以當狐狸唷!好了,時間不多,趕快吃完去上學了!」
在教育界20年了,發現許多的孩子(其實也有很多的家長),都欠缺「後設認知」的能力,這個能力不但重要,而且需要訓練,讓我們一起教孩子更具競爭力,帶領孩子看到自己,思考自己如何思考,學習自己創造幸福的人生!
Reference
1.Danielle D. (2021). The Child Code: Understanding Your Child’s Unique Nature for Happier, More Effective Parenting. Avery Publishing Group.
2.布蘭登.溫佐(2016)。他們都看見一隻貓。道聲。